
但跟 12 位连续三年盈利的酒店投资人深聊后发现:酒店赚不赚钱,外部因素顶多占 3 成,真正的鸿沟藏在你没做好的 3 件 "内部事" 里。那些越做越稳的酒店,从不是靠卷低价、砸投放,而是把内部运营做到了极致;反观亏损的,往往这 3 件事一个都没落地。
1. 别把客人当 "流水":留不住回头客,再多流量都是亏本买卖
李老板曾跟我炫耀 "上个月接待了 3500 个客人",可当我问 "这些客人里多少回头客、多少办了会员" 时,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数字。这正是很多亏损酒店的通病:只盯着 OTA 的即时订单,却把送上门的 "长期饭票" 白白浪费。
反观山东龙口有家酒店,曾一年接待 4.2 万客人却只新增 1200 名会员,相当于 97% 的客人都是 "一次性买卖"。要知道,OTA 带来的客人成本比回头客高 3 倍,你今天靠 8 折券拉来的人,明天隔壁出 7 折就会立刻流失。盈利的酒店早把 "抓复购" 当核心,他们会像北京潘家园的丽怡酒店那样,接入会员体系获得 20 万曝光,用动态定价系统锁定老客,让直销渠道占比达 35%,把流量成本降到最低。
你今天不妨算笔账:上个月的客人里,回头客占比多少?会员储值有多少?要是连 15% 都不到,真不是缺流量,是没把客人当成 "能生钱的资产"。
2. 别让员工 "混日子":服务没温度,再便宜的人工都是浪费
亏损酒店里总有种奇怪的现象:前台接待时面无表情,客人问路线只说 "不知道";客房床单铺得歪歪扭扭,卫生间角落还留着水渍;投诉来了,员工第一反应是 "跟我没关系"。李老板也抱怨过员工消极,可他没意识到,问题根源在自己的激励机制上 —— 员工工资只跟职级挂钩,干好干坏一个样,自然没人愿意多操心。
山东烟台龙口的刘晓凤却把 "员工激励" 做成了盈利密码。她的格林豪泰智选酒店里,员工不用死磕 "卫生达标率",反而要考核 "老客偏好记住数"" 客评点名表扬数 "。有次某央企团队住竞品酒店遇停电,深夜联系她时已无空房,员工主动协调养老院房源安置,还第二天提供免费早餐,这份超预期服务换来了年消费 80 万的长期协议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暖心服务的员工能拿到额外奖金,还能在全员大会上受表彰,积极性自然越来越高。
酒店赚钱靠的不是老板一个人,是前台、客房、餐饮每一个 "跟客人接触的瞬间"。就像汕头白天鹅酒店那样,通过跨部门调配让员工多赚加班费,用培训提升能力,既留住了人,又让服务有了温度,开业一年就赚了 680 万毛利。你家员工是盼着 "到点下班",还是想着 "怎么让客人满意"?要是前者,再怎么压工资,服务也上不去。
3. 别跟同行 "拼低价":没差异化,再低的房价也留不住客
"我们跟别家一样,都是商务酒店,能有啥不一样?" 这是李老板常说的话。可正因为 "一样",他只能靠降价抢单,房价从 400 元降到 320 元,利润薄得像纸,客人还觉得 "不值"。而盈利的酒店,早就靠差异化跳出了价格战。
汕头白天鹅酒店的差异化更精准。依托毗邻会展中心的优势,他们打造 "展、会、吃、住、行" 一站式服务,接待 8 场大型展会就带来 800 万客房收入;针对演唱会观众推住宿套餐,抓住 "演出经济" 红利;中餐厅把潮汕小吃融入粤菜,包厢提供现场制作服务,光餐饮就成了核心盈利点。这些做法没花多少额外成本,却让客人觉得 "非住你家不可"。
酒店盈利的真相:别向外卷,要向内求
李老板后来照着这些方法调整:给前台设 "会员注册奖",每成一单奖 10 元;客房考核 "客评表扬数",达标就发额外奖金;针对周边写字楼客群推出 "深夜打印 + 早餐打包" 服务。三个月后他跟我说,回头客占比从 7% 涨到 28%,OTA 评分从 4.3 升到 4.8,房价悄悄涨了 30 元还不愁客源。
这正是酒店盈利的底层逻辑:把客人当长期资产,把员工当伙伴,把差异当底气,慢慢就转出了 "越赚越轻松" 的飞轮:员工用心→服务变好→好评增多→OTA 加权→流量变多→复购提升→房价上涨→利润增长→再优化服务……
那些总抱怨外部环境的老板,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问题:不愿花心思留客人,不愿好好激励员工,不愿做差异化创新,却指望靠降价、砸投放赚钱,这根本是南辕北辙。
最后想跟各位老板说句实在话:商务区的客源一直都在,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留住他们。不用天天盯着 OTA 账单算成本,不如花 10 分钟想想:怎么让客人住完说 "下次还来"?怎么让员工上班愿意笑?怎么让你家有个客人忘不了的细节?
越向内看,越能找到赚钱的根;越向外卷,越容易把自己卷累。毕竟,客人愿意回头、员工愿意用心,比啥都管用。
